“東風晾,西風晾,十女兒喝上會上炕……”溫馨的兒歌隨著濃濃飯(粥)香味飄進正房我們家來。這是我們小時候,早飯前,西廂房的十女還在被窩里睡懶覺,兩個姐姐各自分工,四姐裹哄(勸說)他穿衣服起床;九姐疊被褥整理炕上的雜物件;表大娘提前先給十女盛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,一邊用筷子里三圈兒,外三圈兒地攪飯,一邊嘴里哼著“晾飯曲”兒歌。
表大爺早上出地干活回來了,全家人才開始吃飯,十女已經吃飽了。他是表大爺與表大娘的“缺件”兒子,父母的掌上明珠,全家人像眾星捧月似地整天圍著他轉。
“缺件兒”并非獨生子,十女上面還有兩個姐姐呢。過去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,女兒壓根兒認為不是自家人,早晚是要出嫁的便成外人了。因此,女兒再多只要就那么一個男孩兒也被稱為“缺件兒”。
表大爺有兩女一男三個孩子,大女兒叫“四女”,二女兒叫“九女”,兒子叫成“十女”,這是怎么回事呢?原來表大娘共生了十個孩子,起初的三個兒子叫毛毛、二毛、三毛全夭折了。第四胎是個女兒卻存活下來,為了還記得那些不在世的哥兒們,以姊妹排行叫為“四女”。后面居然一連又生了四個男孩,每個男孩的降生夫婦倆都如獲至寶,溺愛有加,當孩子們長到一周歲后,剛懂事就養成以自我為中心,要頭不敢給腚子,要月亮不敢去摘星星。大多全在吃飯和玩耍中,要啥都是棍兒立生,不能有半點怠慢,稍有不如意,就一“氣”嗚呼!這種病俗稱“氣咔”,鄉間說法是被曹奶奶搶走了。
第九個孩子又是個女兒,安然無恙。表大爺老倆口仍不服沒兒子的命,將近五十多歲了,終于又作務下一個“老丸子”男孩來,更加喜出望外,想盡各種法子來保佑兒子。因他們家存女不存男之故,為了蒙混過關,哄騙曹奶奶便跟上姐姐們起名叫“十女”。
表大爺其實有自己的房,并且是祖院上房,冬暖夏涼,非常舒適,然而寧愿住到我們院子里那間窄小的西廂房。據聽說,是因為我父母兒子多,個個全是健健康康的,為讓他們的寶貝兒子十女混攪在我們之中“長命百歲”。即便是這樣那樣的全做了,還是不放心,攥到手心怕碎了,含到嘴里怕化了,一天到晚心弦總是繃的緊緊的。
普覺寺是縣里的四大寺院之一,位于西南鄉,周邊村莊有許多人家,因孩子體弱多病寄在普覺寺。于是,有一天,表大爺也帶上十女來到普覺寺,拜嚴民師傅名下為掛名弟子,取法名為“介貴”。說起介貴的師傅小時天性頑劣,摔壞了腿,走路一跛一跛地人們叫他“拐嚴民”,平時身穿紫色僧衣光著頭,很象一個和尚模樣兒。其實不過是一個剃光了頭的俗人,他背地里什么事都干,外面還包養情婦。
十女說是“寄”到了普覺寺,但很少去寺院,只有每年的生日那天,才到普覺寺給嚴民師傅送去不菲的“保命金”禮物。十女得意洋洋戴回一頂黑色紅邊兒的馬鞍形和尚帽,脖子上系一條鮮艷的百家線長命鎖,希望他集百家之氣運,驅邪避災。這一天,十女穿戴齊備,神氣十足地在我們面前日顯,那滑稽的模樣兒,酷似耍孩兒《翠屏山》劇里的小和尚。
曹奶奶是主管生育和兒童平安的神,在雁門地區流傳很廣,孩子的生死大權都由她來掌管。而奶奶廟里的曹奶奶塑像便有兩副臉譜,正面的臉兒是慈眉善眼的送子娘娘,背面臉兒與前面截然相反,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搶子的刁婦。每年“四月八”人們到奶奶廟去掛幡許愿,有的人家還給曹奶奶做上鞋從引灶孔兒燒去。想生孩子的禱求送個孩子,有孩子的保佑孩子平安健康。孩子長到十二歲后,曹奶奶便把生死簿移交給城皇廟里的閻王爺束管了。因此,十女長十二周歲,便去普覺寺掃過廟,舉辦完圓歲禮儀,就與普覺寺無緣了。
十女終于存活下來了,也許有在我們院里,跟隨我們一起長大的一份功勞吧。十女雖然與我們是發小,但并非十分要好的朋友。十女似個“瓷娃娃”,父母經常吩咐我們千萬要注意!不要把十女碰磕著了。即便是六十年代,非常時期鬧饑荒,我們餓得骨瘦如柴,而十女卻吃得白胖白胖的像個大熊貓,屬重點保護對象。因此,我們玩耍時格外小心,無形中與他在感情方面也保持著距離。
十女從小到大什么事全由他父母與姐姐們給做了。便養成無擔當,無責仼心,無主見思想,竟連自理能力也有限。然而他還有一個剛愎自用,喜歡日粗說大話的毛病。好在表大爺與表大娘在世時,給他娶了一個勤勞能干的好媳婦兒,日子過的不顯山露水的,衣食無憂。在農村最大的事兒莫過于給兒子娶媳婦了,自從實行計劃生育以來,男女嚴重失衡,我村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,竟然,有閑事者挨門逐戶數過,老小“光棍”就上百個。而十女家剛養了兩頭奶牛,光景略有點兒起色,他就站在當街吹起牛來說,“咱家管有得是錢,愁別人吧,我的兒子不愁娶不過媳婦兒……” 然而,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旦夕禍福,十女勤勞持家的妻子突發心梗去世了,這下家里塌下了頂梁柱,十女如抽去了主心骨,整日碌碌無為,原本好好的家庭過的亂了方寸。
有一天,我去三弟家嘮嗑,回憶起老家舊事,說到十女,他與三弟同歲,卯年出生。十女年輕時逍遙自在,中年遭喪妻之痛,老年了還有個兒子沒有交待娶過媳婦兒,這是作父母的硬傷,終生的牽掛與心病。他整日無所事事,憂憂不樂,生活不規律,得了腦中風,行動不便,前些年,就已去找他仙逝的父母去了。
實行計劃生育,提倡只生一個孩子好,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變了,生男生女都一樣?!叭奔辈辉偃币?,如今大部分家庭,普遍只養一個孩子,全成了“小公主”與“小皇帝”?!叭奔骸边@個詞已被“獨生子”所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