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運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真實寫照,萬水千山擋不住游子們浩浩蕩蕩回家過年。
也有一些人借口重重,不是怕小孩沾染疫情,就是嫌老家受冷凍,要么不適應農村的廁所,或者父母住家邋遢,說話重翻圪塌惹人心煩等,不愿回家。是不稀罕父母了嗎?話說回來,有時也不怪孩子們,大人們的過分溺愛,看眉看眼,唯唯諾諾的“不敢高聲語”;想方設法迎合小輩們的胃口;臨走生怕餃子、熟肉、油餅、山蛋等給后備箱留下些許空間,無法想象的無微不至竟然換來硬邦邦的一句話,“麻煩的,再過年不回了!”于是乎,二老的臉瞬間陰晴不定,心里頭拔涼拔涼的。車子早拐彎了,那祝福平安健康一路順風的手,還沒完全放下,嘴唇囁嚅著,“俺娃們又走了”,最后蹣跚著回到家,往炕上一跌,“我快展展腰哇,乏死了…”。
上面的還算是能看行些兒眼的,有的一年甚至幾年不回,除了要錢,要吃的東西外,電話也少得可憐。別人逢年過節,孩大娃小嬉哈樂笑享受天倫之樂,他的父母卻在努力找借口,眼神低沉,心里苦不堪言。當然也有電話勤的時候,那就是理直氣壯叫母親看孩子,一看五六年,任勞任怨,他媽還得學會察言觀色,畢恭畢敬聆聽他(她)們委婉的“教誨”:如何拖地擦柜,改進烹炒煎炸等廚技,盡量使“眾口難調”變得“大眾化”,至于自己完全可以忽略不計,只要爾們安好,母親就是晴天。另外,帶好孩子是重于泰山的頭等大事,稍有怠慢,輕者聲言厲色,重者讓她幾月“食不知味”,再說她自己也交待不了自己呀。肚子里的酸甜苦辣,誰能了解其中的滋味?
為了還娶媳婦的債務,為兒買上高檔樓房,讓他們過上“人上人”的生活,拼命租地種經濟,比電鈕兒還忙。每天下午一點多回家,熬點兒自種的白菜,搋上塊糕,吃完飯已經兩點把半了,想躺一會兒,但地里的營生根本不允許他打鼾水,長此以往,積勞成疾,最后不得不過早地離開親人。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,嘆人世,終難定!
而更多的男人,自己不會做飯,將就茍且,方便面稀飯永不變樣兒,餓不壞就行,哪里談得上營養搭配?時間一長,身體虛弱,面黃肌瘦,再加上孤燈只影,郁郁寡歡,最后把無私奉獻變成終生遺憾。
誠然,現在的孩子工作壓力大,生活緊張,如果孩子沒人帶,一個人上班,確實困難不少,做父母的不幫難道讓外人去幫?可時間久了,孩子們也習以為常了,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錯!
接著說說尊敬長輩的話題,現在的年輕人在這方面淡化了不少,對爺爺奶奶,姥姥姥爺還能勉強買點禮品或放點禮金,像大伯叔叔,姨姨姨夫,無人問津是家常便飯。一朋友跟我說,他的兩個親侄,五六年了,過年時別說給他拔根紙煙,連個電話也沒打過,這是怎么了?真是忙得連打個電話的時間也沒有嗎?就連“姑舅親,真是親,打斷骨頭連著筋”,也快失效呀,若能在過年過節收到小輩們一個問候電話,無疑是一件大喜過望的事。
除了至親,一母同胞親不親?一個系統的手足,感情淡薄者大有人在:一是因為贍養父母互相推諉,二是對祖上留下的財富非??粗?,三是對似有似無的閑言碎語耿耿于懷,長期勾心斗角,鬧得親者如同陌路人。少數人在大庭廣眾之下,唾沫橫飛,歷數親人見不得人的一面,甚至還添油加醋地喧染,那苦大仇深深惡痛絕的表情,讓人不寒而栗。古人云,“家丑不可外張揚”,你恣意詆毀自己的親人,等于侮辱家族的DNA,外人除了看你笑話,無中生有擴大你與親人的仇恨,讓你們“老死不相往來”外,能干個啥?有的同胞,矛盾激化,怒發沖冠,翻臉無情,不該出手還出了手,你于心何忍?
再說表兄弟,表姐妹,姨兄弟,姨姐妹,更是隔一位625,“天涯若比鄰”那是古人的情愫,現在一人一城市,加上平時“互不干涉對方”,相安無事。逢年過節,偶然撥通電話,也無話可說,“幽咽泉流冰下難”,再過十幾年,恐怕要應“縱使相逢應不識”這句話了。甚至有個別賴人,相互攀比,你有錢有勢眼紅你,盼你窮;沒錢鄙視你,一塊兒做買賣抽架你,借錢不還你,雖然這是人性的弱點,我總認為這些人進化為人太快了。哪像我們表弟兄們,那才叫個親呢!每天形影不離地玩耍,嬉笑打鬧,多日不見,甚是想念,可以說,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,真情實感,互相惦念,互相關心,互相幫助。
最后說說,“夫妻本是同林鳥,雞毛蒜皮各自飛吧!”,“問情為何物,直教生死相依”是大雁忠貞不渝的愛情,現在的年輕人,三句話不對就拜拜,有些很有“自知之明”的女子,還產生了慣性,今三香味張三,情深似海;明天撩逗李四,與他“紅綃帳底臥鴛鴦”,鬧得人們雞飛狗跳,什么法律道德,對孩子的責任感,幸福感,早跑到九霄云外了,只是那可憐的孩子,世態炎涼和苦難正等著他嘗試呢!
網上說,“斷親族”正在涌入:
60.70后還在走動,
80后偶爾在互動,
90后想走不走了,
00后壓根不走了。
這到底是怎么了?說到底,是生活水平提高了,獨立能力增強了。小康日子來臨了。盡管如此,還是要團圓,要回家過年??!中華五千年的“親情”文化,要傳承發揚下去。
作者系南泉中心學校高級教師,酷愛文學,網名“萬事隨緣”,現已退休。